| 特色 | 教義 | 典籍 | 戒律 | 人員 | 組織 | 聯盟 | 歷史 | 演變 |起源 |
|—|—|—|—|—|—|—|—|—|—|—|
| 明確的宗教傳承 | 以儒為宗,融合五教教義 | 無經典,善書為參考 | 茹素,清口願 | 乾道、坤道,師尊、師母,點傳師 | 組織層次分明,神職人員有職級 | 世界總會,各地有道場 | 山東省起源,民國時期傳播至全中國 | 遭受政治打壓,文化大革命後復興 | 清末由王覺一創立 |
| 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品崇禮 | 以獲救贖、迴歸無極理天為目標 | 一貫道疑問解答 | 聖凡清、錢財清 | 求道儀式者稱道親 | 一貫道總會,分組線發展 | 海外道務發展蓬勃 | 戰後傳入台灣,一度查禁,後合法化 | 融入新興思想,追求大同世界 | 早期借竅臨壇,有類似道教的扶乩儀式 |
| 無生老母為創世之神 | 三教合一、五教同源 | 暫定佛規 | 男女界限清、行正、戒葷 | 封祀主神明明上帝 | 展現五教經典 | 分支眾多,如師母派、師兄派 | 共產黨鎮壓,國民黨查禁 | 建立大型道場,參與社會服務 | 王覺一師徒劉清虛更名 |
| 玄關竅、合同印、五字口訣為三寶 | 道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 皇母訓子十誡、彌勒救苦真經 | 五葷、三厭 | 師尊、師母 | 發一崇德組線崛起 | 組織規模龐大 | 抗日期間貢獻卓越,後被取締 | 改革企業化經營,呈現陽光形象 | 融合羅教信仰 |

五教合一 Play

‘五教合一’的思想與實踐

導言
‘五教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主張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佛教五家學説並行不悖,殊途同歸。這種思想的形成,既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也有其廣泛的社會影響。

五教合一

歷史淵源
‘五教合一’的思想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百家爭鳴,各家學派之間既有爭論,也有融合。到了漢朝,這種融合的趨勢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即儒家、道家和佛教的三家合流。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五教合一’的思想逐漸成熟。

理論基礎
‘五教合一’的思想基於這樣的理論基礎:一是認為宇宙是一個有目的、有秩序的整體,萬物皆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二是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整體,不同學派各有其長處和短處。三是認為真理是多樣的,不同的學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真理。

具體實踐
‘五教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實踐。以下是一些具體的表現:

朝代 具體實踐
漢朝 儒家思想被官方奉為正統,但道家和佛教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承認。
魏晉南北朝 佛教得到上層社會的崇信,儒家思想退居次要地位,道家思想則在士大夫階層中流行。
唐朝 三教合一的思想盛行,儒家、道家、佛教並列為官方祀典。
宋朝 儒釋道三教的融通達到高峯,出現了理學、禪宗和道教內丹術的交流與融合。
明清時期 三教合一的思想繼續傳承,但儒家思想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社會影響
‘五教合一’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結語
‘五教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流派,它強調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和多元化的認識路徑,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社會和諧。儘管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五教合一’的思想逐漸衰落,但其藴含的思想精髓仍然值得我們去探究和繼承。

延伸閲讀…

一貫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初「五教合一」論述的兩個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