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天 位階 方位
大羅天 最高界
三清天 道祖居所
四梵天 欲界、色界、無色界
忉利天 中央
四王天 四周 東、西、南、北

中國自古對「天」的認知,最初並無「九重天」之説,而是由佛教傳入後才開始流傳。佛教中,天分為28重,分佈於三界,從下至上依序為:

道教三十三天 Play

三界 重數
色界 18重
無色界 4重
欲界 6重

此外,佛教亦有「33重天」之説,指四王天(東、西、南、北各8重)加上中央的忉利天,總計33重。

道教三十三天

受佛教影響,中國道教演化出「36重天」之説,在佛教28重天的基礎上,加入「四梵天」、「三清天」和「大羅天」,自上而下依序為:

天界 重數
大羅天 1重
三清天 3重
四梵天 4重
忉利天 1重
四王天 32重

道教三十三天

在道教仙學體系中,「道教三十三天」是指傳説中神仙居住的三十三座天界,被認為是仙界最高層級的所在。這些天界分佈在不同的方位和層次,各有其獨特的神職和特質。

天界名稱 方位 層次 主要神祇
清微天 中央 玉清元始天尊
禹餘天 上清靈寶天尊
大羅天 西 太清道德天尊
梵度天 南極長生大帝
玄都天 北極紫微大帝
大赤天 東方第一層 玉皇大帝
太清天 西方第一層 太清金闕大帝
上清天 南方第一層 上清紫虛大帝
玉清天 北方第一層 玉清玄元大帝
仙都天 東方第二層 天皇大帝
神霄天 西方第二層 神霄王元帥
兜率天 南方第二層 彌勒菩薩
太乙天 北方第二層 太乙真人
梵炁天 東方第三層 太上道君
梵輔天 西方第三層 元始天王
梵霄天 南方第三層 天帝昊天
梵籠天 北方第三層 元始金王
玉京天 東方第四層 元始天尊
玉晨天 西方第四層 上清道君
玉華天 南方第四層 太清道君
玉宸天 北方第四層 元始天王
朱陵天 東方第五層 元始聖王
紫宸天 西方第五層 天帝金闕
太宸天 南方第五層 玉皇道君
太梵天 北方第五層 梵度大帝
玄宸天 東方第六層 元始天尊
梵靈天 西方第六層 玉京大帝
太上天 南方第六層 靈寶君王
梵天 北方第六層 太上大帝
玄穹天 東方第七層 天皇大帝
兜率內天 西方第七層 兜率天尊
太霄天 南方第七層 太霄帝君
太華天 北方第七層 碧霄大帝

這些天界層疊交錯,形成一個完整而繁複的仙界體系。信徒們相信,通過修煉和行善積德,可以逐漸晉升到更高的天界,最終達到羽化登仙的境界。

延伸閲讀…

【道教的「十六天」與「三十三天」】

三十三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