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泉州概要
泉州市,位處福建省東南沿海,轄下四區五縣,代管三縣級市。常住人口八百八十八萬,漢族佔96.47%,少數民族佔3.53%。
第六部分:泉州沿革
泉州建制始於西元260年的東安縣,迄今有1750餘年。唐初置武榮州,後改稱泉州。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元代先後設行省或分省加強地位。明清時期設立興泉道,設府設縣。民國初年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85年改為泉州市。


第五部分:泉州交通
泉州交通便捷,有228、324、355、358國道,306、307、308省道等。高速公路有福廈、泉南、福廈(泉州段)、秀永(泉州段)、南惠、晉長(泉州段)、甬莞(泉州段)、沙廈(泉州段)、政永(泉州段)。晉江國際機場有國內外航線。
第四部分:泉州人口
2022年末,泉州常住人口八百八十七萬九千人,城鎮化率為70.04%。2020年常住人口中,男性佔52.22%,女性佔47.78%。
第三部分:泉州自然
泉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丘陵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戴雲山、德化、永春山地廣布。晉江中下游的泉州平原是福建省第四大平原。泉州市瀕臨東海,有湄洲灣、大港灣、泉州灣等海灣。主要海島有未實際管轄的金門島、大墜島、惠嶼等。
第二部分:泉州文化
泉州是閩南文化發祥地,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指定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館。
第一部分:泉州古今
泉州,舊稱刺桐,永安三年始置東安縣,先後屬閩越國、晉安郡、泉州。宋元時期,發展為「東方第一大港」。元代設行省。明清設府設縣。1985年改為泉州市。如今,泉州已成為福建省南部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泉州:歷久彌新的文化與貿易之城
泉州,一座位於中國福建省東南部沿海的歷史名城,自古以來便是繁榮的商業港口和文化交匯之地。
泉州的悠久歷史
泉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3年,當時齊國將軍田單在此築城,名為泉山郡。隨後,泉州歷經秦朝、漢朝、唐朝、宋朝等朝代,不斷發展壯大。
泉州的地理位置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扼守九龍江口,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港優勢。泉州港自古以來便是東西方貿易的中樞,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泉州的文化遺產
泉州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見證了其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交流。其中,泉州開元寺、清淨寺、天后宮等文物古蹟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泉州的經濟發展
泉州是福建省重要的經濟中心。近年來,泉州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和旅遊業。泉州經濟特區更是中國首批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
泉州的旅遊景點
泉州擁有眾多歷史悠久、景觀秀麗的旅遊景點,包括:
景點 | 簡介 |
---|---|
開元寺 |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始建於唐朝 |
清淨寺 |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始建於唐朝 |
天后宮 | 供奉媽祖的廟宇,是世界最大的媽祖廟 |
洛陽橋 |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跨海石橋,始建於宋朝 |
惠安女民俗文化村 | 展現惠安女獨特的民俗文化 |
泉州的美食
泉州美食以其鮮美可口、種類繁多而聞名。其中,代表性的美食有:
美食 | 簡介 |
---|---|
潤餅 | 用米漿皮包捲各種餡料的傳統小吃 |
佛跳牆 | 由多種珍貴食材熬製而成的名菜 |
四果湯 | 用荸薺、薏米、蓮子、百合等食材熬製的甜湯 |
蚵仔煎 | 用蚵仔、地瓜粉和雞蛋煎成的傳統小吃 |
面線糊 | 用面線、蝦米、魷魚等食材熬製的傳統小吃 |
泉州的未來
泉州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和經濟中心,未來發展前景廣闊。泉州將繼續發揚其文化底藴,促進經濟發展,打造一個宜居宜業、繁榮美好的現代化城市。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
延伸閲讀…
泉州市_百度百科
泉州市人民政府
- 建築:泉州擁有眾多古建築,其中尤以開元寺、清淨寺、天后宮等為代表。
- 宗教:泉州自古以來是宗教多元的城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在這裡傳播,形成豐富的宗教文化。
- 民間藝術:泉州民間藝術發達,其中包括木偶戲、刺繡、瓷燒等。
泉州的現代發展
現代的泉州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工業城市,擁有現代化的港口和發達的交通網路。同時,泉州也不斷傳承傳統文化,努力建設成為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的宜居城市。
結論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曾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窗口,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泉州仍然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保留著豐富的歷史遺產和文化特色,並不斷在現代生活中綻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