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學上的季風與西北風

===

元宵風情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起源於西漢時期。它被稱為「西北風」或「偏西風」。元宵的風向常從西北方向吹,因為氣温高低不同:冬季的海洋比陸地高。

西北風季節 Play

元宵節有許多以風相關的傳統舉行,例如賞元宵燈、觀看 湯圓、製作元宵燈籠和手繪團扇。它也被視為農曆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夜或燈節。

季風和氣候

西北風季節

季風是週期性風,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出現。主於季風亞洲。季風會影響雲雨、氣壓、農業生產等。氣温差異、地形的影響和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對季風的形成很重要。

季風被定義為大氣運動系統,主要由陸地熱能和氣候區位等氣象要素影響。盛行於東北亞的是冬季季風,時有吹來洋行的現象。夏季季風則主要盛行於赤道地區,順著太陽直射的移動而形成。在亞歐大陸和印度洋交接地段,季風氣候的變化更顯著。

西北風的形成

西北風是秋冬季吹的。根據氣象上的定義,西北風指的是從西北方向吹來的風。西北風是偏西風或偏北風。此風的產生是由於大陸和海洋的温差,和氣圈結構等因素。 在夏季,陸地的熱氣上升,冷氣下沉,造成冷氣流向熱氣的方向。這種氣温差會產生西北風。

結論

季風和西北風是自然氣象現象,對氣候、氣壓和環境影響重大。瞭解這些季風的特徵會幫助人們理解氣候變化和氣象的複雜性。

西北風季節: 吹拂北台灣的冷冽與豐收

西北風季節,是北台灣冬季的代名詞。每年10月到隔年3月,隨著東北季風逐漸減弱,西伯利亞冷空氣開始南下,從中國大陸東部的華北平原跨越海峽登陸台灣,為北台灣帶來陣陣強勁的西北風。

西北風挾帶著寒冷的氣息,氣温驟降,大地披上蕭瑟的寒衣。山區常籠罩在濃霧之中,平原也吹起漫天黃沙,能見度降低,空氣品質也受到影響。但西北風並不全是負面作用,它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著北台灣的氣候、農業以及生活。

影響一: 降雨與温度

西北風吹拂,會為北台灣帶來降雨和降温。當冷空氣與台灣暖濕空氣交會,容易形成鋒面,造成鋒面雨和降雨。降雨量大小會因為地形和方位而有所不同,迎風面降雨較多,背風面雨量較少。

温度方面,西北風會使氣温顯著下降,尤其是夜間和清晨更容易感受到寒意。在山區更可能出現霜凍或冰霰,造成農業損失。

影響二: 農業效益

西北風季節雖然帶來寒流,但也為北台灣農業帶來正面效益。冷空氣吹拂,減少病蟲害滋生,有利於蔬菜水果的生長。此外,冬季降雨也提供農作物所需水分,提升農產品品質。

北台灣的盛產蔬果,如高麗菜、花椰菜、草莓、柑橘等,都是在西北風季節生長成熟。這些農產品不僅供應全台市場,也外銷海外,是重要的經濟作物。

農產品 生產地區 出貨時間
高麗菜 宜蘭平原、苗栗銅鑼、新竹北埔 12月底 ~ 翌年1月底
花椰菜 台中大甲、雲林斗六、彰化二林 12月底 ~ 翌年3月
草莓 新竹、苗栗、台中 12月 ~ 翌年4月
柑橘 台南麻豆、雲林斗六、新北貢寮 12月底 ~ 翌年3月

影響三: 生活與活動

西北風季節也會影響北台灣的日常生活和活動。強風可能造成交通不便,航班延誤或取消,户外活動也需注意保暖以防感冒。此外,西北風還會帶來沙塵,空氣品質下降,敏感族羣需注意防護。

但也由於氣候乾燥,日照充足,西北風季節也是進行户外活動的好時機。例如到海邊衝浪、健行山林、泡温泉等,都是感受冬季風光的選擇。

西北風季節的未來挑戰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西北風季節表現出一些變化,包括降雨日數減少、雨量不穩定以及降温幅度降低等。這些變化帶給北台灣農作物生長、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不同挑戰,需要更多研究與應對措施。

此外,空氣品質與人體健康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政府與民間應該合作推廣減碳措施,以及開發更有效的空氣淨化和防護技術,共同維護優質的生活環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