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揭示 2022 年廢物棄置問題
都市固體廢物
2022年,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總棄置量為406萬公噸,較2021年微幅下降2%。平均每日棄置量為11,128公噸,人均每日棄置量為1.51公斤。廚餘、廢塑膠和廢紙分別佔30%、21%和20%的比重,與2021年相近。


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從2021年的31%提升至32%。約42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被回收並本地循環再造,較2021年的約28萬公噸增加超過五成。其中,塑膠物料和含鐵金屬的本地循環再造顯著增長。
建築廢物
2022年,建築廢物總產生量平均每日約5萬公噸,較2021年減少約6%。其中,92%的建築廢物透過工程直接重用或存放在公眾填料接收設施,餘下8%被送往堆填區棄置。
關鍵挑戰
儘管廢物棄置量略有下降,但每日塑膠棄置量持續攀升至2369公噸,創歷史新高。同時,即棄膠餐具棄置量維持高位。環保團體指出,垃圾徵費和規管即棄膠餐具的政策將於2023年4月實施,但宣傳和指引不足,也缺乏明確的減廢目標。
環保署回應
環保署表示,政府致力於推動廢物減量和提升回收率,並將在2024年底前實施規管住宅回收物妥善處理的新法例。此外,將逐步推行塑膠飲料容器、紙包飲品盒、電動車電池、汽車輪胎和鉛酸電池的生產者責任計劃。
環團呼籲
環保團體呼籲政府把握時機,推廣可重用系統並增加回收配套,以從源頭和末端雙管齊下減少廢物。他們認為,政府應加快落實各類塑膠的生產者責任制,並制定階段性減量目標和回收率指標。
附加資訊
年份 | 都市固體廢物總棄置量 (公噸) | 平均每日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 (公噸) | 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 (公斤/日) | 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 (%) |
---|---|---|---|---|
2022 | 4,060,000 | 11,128 | 1.51 | 32 |
2021 | 4,153,000 | 11,362 | 1.53 | 31 |
香港每日垃圾量 2023:持續攀升的挑戰
香港每日垃圾量 2023已達到驚人的水平。根據環境保護署資料顯示,2023 年香港每天產生超過 6,000 公噸的垃圾,比 2022 年增長 2.5%,為歷來最高。這龐大的垃圾量對環境和社會構成嚴重威脅。
下表呈現了香港歷年來的每日垃圾量變化:
年份 | 每日垃圾量 (公噸) |
---|---|
2018 | 5,374 |
2019 | 5,557 |
2020 | 5,614 |
2021 | 5,854 |
2022 | 5,850 |
2023 | 6,037 |
垃圾組成的變化
近年來,香港垃圾的組成也有顯著變化。傳統上以廚餘為主,但塑膠廢物和電子廢物的比例不斷上升。
2023年,廚餘約佔香港每日垃圾量的35%,紙類佔22%,塑膠佔17%,電子廢物佔9%。其他類別的廢物包括金屬、玻璃、木材和紡織品等。
垃圾處理挑戰
香港每日垃圾量**不斷增加,對其垃圾處理系統構成巨大挑戰。現有堆填區已經飽和,必須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政府正在推行多項措施以應對這一挑戰,包括:
- 提高廢物徵費
- 加強廢物分類和回收
- 發展廚餘和塑膠廢物的處理設施
- 宣導減少廢物產生
環境影響
大量的垃圾會產生嚴重的環境影響,包括:
- 土壤和水污染:廢物中的有害物質會滲透到土壤和水中,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 温室氣體排放:廢棄物處理過程會產生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
- 氣候變遷:大量的廢棄物處理設施消耗土地,增加氣候變遷的風險。
社會影響
垃圾問題也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包括:
- 健康風險:廢物堆積會產生異味和媒介病菌,對健康構成威脅。
- 景觀破壞:廢棄物處理設施影響景觀,降低鄰近地區的房地產價值。
- 社會不公:垃圾處理設施往往建於社會經濟較低的地區,對當地居民造成不公平的負擔。
結論
延伸閲讀…
香港人均每日產生約1.5公斤垃圾三成屬廚餘
本港塑膠棄置量創歷史新高廢膠回收率3年僅升1.5%
香港每日垃圾量攀升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重大挑戰。政府和民眾有必要採取積極行動,減少廢物產生,加強廢物分類和回收,並發展創新的垃圾處理解決方案,以確保香港的環境健康和社會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