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源流及分佈
夏姓,源遠流長,淵源於兩個不同姓氏:


姒姓夏氏
相傳,上古時期,堯帝治水,命鯀,禹之子,採用疏導之法,終平水患。禹繼堯位,建立夏朝,姒姓夏氏由此得族。夏朝傳承十四世後,為商湯所滅。其後裔封於南巢,承襲夏后氏之族。周武王滅商,封夏禹後裔於杞,餘支則姓夏。
媯姓夏氏
相傳,帝舜之後裔媯滿封於陳,其後裔子夏別立少西氏。御叔娶鄭穆公之女夏姬,生徵舒,始以先祖字為夏氏。
源流沿革
夏姓立姓後,活動於河南、安徽。媯姓夏氏世為陳國大夫,春秋時期發展繁衍。秦漢之際,夏姓散播河北、安徽等地。晉朝,夏氏為浙江望族,其後遍佈長江流域。唐宋時期,夏姓遷居江西、蘇州等地,奠定今日分佈格局。
分佈現狀
當今,夏姓人口約468萬,排名中國姓氏第55位。主要分佈於江西、浙江、河南、江蘇,形成東南贛浙皖、西北晉秦、中原豫鄂三大聚居區。夏姓同其他姓氏交流甚密,外族加入夏姓的事件主要發生在北宋以後。夏姓分佈地域主要有:
- 江蘇省
- 浙江省
- 上海市
- 安徽省
- 湖北省
- 四川省
- 山東省
- 湖南省
- 廣東省
- 重慶市
- 貴州省
- 雲南省
- 山西省
- 山東省
- 東北三省
夏姓起源
夏朝後裔
夏姓的起源眾説紛紜,其中較為著名的説法認為夏姓源自夏朝的皇室後裔。夏朝是我國古代的第一個朝代,由禹創建。禹死後,其子啟繼承王位,建立夏姓。因此,夏姓被認為是禹的後裔姓氏。
其他起源
除了夏朝後裔説之外,夏姓還有以下幾個較為著名的起源:
- 封國姓氏:周武王滅商後,將禹後裔封於杞。杞國後來被封為夏,遂以封地為姓,稱「杞姓夏侯氏」。
- 官職姓氏:春秋時期鄭國有大夫名為罕虎,因居住於夏原,被賜封為夏氏。
- 改姓名氏:漢朝時有趙王劉如意被廢。其後人趙嘉逃亡,改姓為「王氏夏氏」。
- 冒姓説:唐朝進士夏濤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淵的名諱,將「李濤」之「濤」字改為「夏濤」。
分佈與名人
夏姓是我國第六大的姓氏,主要分佈在山東、河南、江蘇等省份。此外,在中國台灣、海外華人中也有廣泛分佈。
歷史上著名的夏姓名人眾多,如春秋時期的夏姬、戰國時期的夏侯嬰、宋朝的夏元吉等。
字輩排列
夏氏的郡望堂號繁多,不同的族支有各自世代相傳的字輩:
堂號 | 字輩序列表 |
---|---|
河濱堂 | 世昌振家聲,聯邦正本源,廣緒興國運,培基定鼎新 |
杞陽夏門祠堂聯序: | 大哉天德,光啟文運;長發其祥,德懋恩隆 |
杞邑宗祠 | 紹世昌振邦;聯邦正繼本;廣開紹緒隆;培興肇德業;定禮立文章;承先傳家聲 |
豫源堂 | 長發光宗耀,文華聯緒賢 |
昌盛堂聯續: | 昌盛延綿遠;長發繼家聲;文光傳祖德;聯族啟後人;續善揚祖業 |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族支的夏氏可能有不同的字輩排列,詳情應諮詢各個族支。
延伸閲讀…
夏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夏姓起源分佈與家譜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