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惟錄》,原著《明書》,為查繼佐筆下的明朝史記。][《罪惟錄》,原著《明書》,為查繼佐筆下的明朝史記。]

這部紀傳體史書經歷了數次更名,於動盪年代問世。查繼佐始於崇禎十七年動筆,先後數易其稿,最初定名《明書》。然而時局波詭,莊廷鑨私刻「明史」案令查氏蒙難入獄。面對牢獄之災,他深感身犯重罪,遂更名《罪惟錄》。

罪惟錄 Play

《罪惟錄》以〈帝紀〉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傳〉三十六卷的結構勾勒明朝興衰,共計一百零二卷。其史料之豐富、記載之詳盡,成為明清史家追根溯源的珍貴文獻。

罪惟錄

齊魯書社承擔了《罪惟錄》的校點工作,為後世留下了傳世唯一的版本。然而,查繼佐修撰此書之初,因恐招禍上身,一直將其隱匿於壁中,直到辛亥革命後方才公諸於世。

罪惟錄一共分為三卷,每卷探討不同的主題:

主題
第一卷 關於自我
第二卷 關於他人和社會
第三卷 關於宗教和哲學

關於自我

在第一卷中,蒙田深入探討了自我的本質。他認為,人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複雜性的存在,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他主張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關於他人和社會

在第二卷中,蒙田關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的運作方式。他指出,社會充滿了虛偽、欺騙和不公,但同時也有人性中善良、仁慈和同情的一面。他主張以寬容、理解和愛心對待他人。

關於宗教和哲學

在第三卷中,蒙田探討了宗教和哲學問題。他認為,宗教提供了道德規範和精神慰藉,但同時也可能讓人陷入盲目信仰和教條主義。他主張以理性來審視宗教,並從哲學中尋找人生的意義。

罪惟錄中,蒙田展現了他獨特的哲學觀點,認為人應該追求自我 познанн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在與他人和社會的互動中不斷完善自己。他強調了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惡,既有光輝也有陰暗,並呼籲人們在罪惡和救贖的輪迴中找到平衡。

罪惟錄是一部對人性深度剖析的經典之作,它揭示了人性的陰暗和光輝,並引導我們在罪與罰的糾葛中尋找救贖的希望。蒙田的思想至今仍對我們有所啟示,提醒我們在追求真理和幸福的道路上,要保持清醒、誠實和謙遜。

延伸閲讀…

罪惟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罪惟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Wiki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