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氏中藏經》,又稱《中藏經》,是一部重要的早期醫學著作,約成書於宋代,內容兼述醫學理論與治療方劑。它承繼了《內經》的學術思想,發展了陰陽學説,並較早將臟腑學説系統化,對中國醫學史產生深遠影響。
表格:


《中藏經》的形成過程較為複雜,後人整理、增附的可能性較大,可能並非成於一人一時之手。據傳,其祖本可能是華佗所撰,包含了其經脈診證的思想,但成書時間應晚於東漢。
《華氏中藏經》現存的版本較多,其中最早的是明代《醫統正脈》本。全書分為理論論述和臨牀應用兩大內容。理論論述部分深入探討了臟腑生理、病理、脈象、生死逆順等問題,為臨牀辨證提供理論依據。
特點 | 具體説明 |
---|---|
傳授過程 | 偷聽兩位老人的談話 |
傳授條件 | 品德端正,心懷仁慈、濟世之願 |
獲取方法 | 在石牀上取書 |
傳授要求 | 保密,不要公開 |
中藏經:佛教典籍的百科全書
簡介
中藏經,又稱《大寶積經》,是佛教典籍中一部龐大的百科全書,收錄了各種佛教經文、論著和偈頌,內容包羅萬象,涵蓋了佛教思想、歷史、修持、儀式等各個方面。
成書歷史
中藏經的成書過程十分漫長,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紀。印度僧人摩訶迦葉於第一次結集中,將釋迦牟尼的教法彙編成經律論三藏。此後,佛教經典陸續增加,至公元2世紀左右,出現了「四阿含經」和「十二部經」,為中藏經的成書奠定了基礎。
漢譯
中藏經最早傳入中國是在西晉時期。305年,印度僧人竺法護將其中的一部分譯成漢文,名為《阿含部》。此後,隋代的法寶、唐代的義淨等高僧續譯了大量的經典,並在元代被彙編成《大寶積經》,即後世所稱的中藏經。
內容特色
中藏經共分為120卷,收錄了近4000部經文,其中包括:
| 經典 | 數量 |
|—|—|—|
| 長阿含經 | 22 |
| 中阿含經 | 152 |
| 雜阿含經 | 510 |
| 增一阿含經 | 51 |
| 般若經 | 75 |
| 華嚴經 | 53 |
| 法華經 | 28 |
| 涅槃經 | 40 |
| 維摩經 | 13 |
| 金剛經 | 5 |
思想影響
中藏經不僅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道教、儒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產生了影響。它的內容豐富多元,包含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哲學思想、戒律制度、禪定修持、淨土信仰等各種要素,成為佛教典籍中最重要的寶庫之一。
研究價值
中藏經不僅作為佛教經典被後世信徒尊奉,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它不僅是研究佛教思想史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古代印度歷史、文化、社會的珍貴資料。通過對中藏經的研究,我們可以瞭解到佛教的本土化過程,以及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間的異同。
中藏經是佛教典籍中的百科全書,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和中國思想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佛教經典,也是研究佛教思想和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