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來事件始末

在2012年上半年,中國共產黨發生了一連串重大的政治動盪,這一系列事件統稱為“薄熙來事件”。這些事件包括薄熙來因王立軍事件被免去重慶市委書記職務、接受中央紀委立案調查、海伍德死亡案複查等。

薄熙來事件波及甚廣,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曾到重慶代表團看望代表,並提示重慶的氣候和北京的氣候差異很大。2012年3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要求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就王立軍事件進行反思並吸取教訓。

薄熙 Play

在重重壓力之下,中共中央於2012年3月15日宣佈薄熙來不再兼任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職務,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接任重慶市委書記。2012年4月10日,中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新華社受權發佈電訊稱,公安機關正在對尼爾·海伍德死亡案進行複查。官方稱薄熙來妻子谷開來與海伍德有經濟利益矛盾,有證據證明海伍德死於他殺,谷開來和薄家勤務人員張曉軍有重大作案嫌疑,二人涉嫌故意殺人犯罪,已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薄熙來也被停職處理,並對其“嚴重違紀問題”進行立案調查。

2012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於薄熙來嚴重違紀案的審查報告》,決定給予薄熙來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對其涉嫌犯罪問題及犯罪問題線索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中共中央的決定指出,薄熙來嚴重違反紀律,在王立軍事件和薄谷開來故意殺人案件中濫用職權,犯有嚴重錯誤、負有重大責任;利用職權為他人謀利,直接和通過家人收受他人巨額賄賂;利用職權、薄谷開來利用薄熙來的職務影響為他人謀利,其家人收受他人巨額財物;與多名女性發生或保持不正當性關係;違反組織人事紀律,用人失察失誤,造成嚴重後果。

薄熙

隨後,薄熙來先後被免去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職務,並移交司法機關,最後被判處無期徒刑。薄熙來事件對中國政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政治觀察家評論員和媒體猜測該事件會影響中國政治改革的節奏。自1989年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被免職及終身軟禁之後,中共中央不再以政治路線錯誤來罷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而開始以違反黨紀國法為由處理。薄熙來是繼陳希同、陳良宇之後,第三位受到此類處理的政治局委員兼直轄市書記。

薄熙來的崛起之路

薄熙來出生於1949年7月3日,是原國家副總理薄一波的之子。1968年至1972年,他因“叛徒”集團案而關押在北京市立水橋北苑少管所。1978年恢復高考後,他考入北京大學,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深造。1999年,大連被評為中國首批旅遊城市,時任國家旅遊局局長的何光偉給大連旅遊定位為“浪漫之都”,並獲得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和國家旅遊局共同授予的中國最佳旅遊城市。

薄熙來在任大連市委書記期間,組建了女騎警隊,大筆投資修建星海廣場、人民廣場、奧林匹克廣場等項目。有報道稱,當時大連市的市長辦公室裏安裝有一個控制枱,薄熙來可以通過按鈕控制全市各處音樂噴泉的燈光顏色和曲目。薄熙來還曾利用餘下的省財政金額為沿海城市採購的“特殊照顧”引發怨恨。

1999年9月,薄熙來升任中共遼寧省委常委、大連市委書記。2000年,遼寧省省長張國光身陷腐敗醜聞,薄熙來成功擔任代省長,晉升正部級,2001年正式出任遼寧省省長,並於2002年當選中央委員。在主政遼寧期間,薄熙來是“慕馬案”及其相關案件的審理時期,期間一批省市級腐敗官員落馬,而任內在處理“仰融案”時引起爭議。

2004年,薄熙來被調離遼寧省,調往北京擔任中國商務部部長。在任內的最後時期,中國國務院提出了“振興東北”的經濟戰略,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在官方媒體報道中,遼寧省的外國直接投資自2003年振興東北戰略推行以來增長了近一倍。

薄熙來的政治主張和爭議

薄熙來在主政大連和遼寧期間,建立了一定的聲譽,是一個相對清廉的政治家,卻無法倖免於腐敗的指控,尤其是海伍德被謀殺一案揭露出薄熙來從中獲益的政治醜聞。時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的聞世震據報曾曝“開發的中國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甚至在2004年薄熙來離開遼寧後舉行宴會慶祝。

2002年11月,薄熙來在中共十六大上當選中共中央委員。他因其年齡、任職領域和背景符合成為2012年掌管大權的“第五代領導人”潛在候選人資格,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習仲勛之子)、時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和團派領袖、時任河南省長李克強被認為是他的競爭對手,是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接替胡錦濤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職位的?

薄熙:備受爭議的中國政治人物

薄熙,一位前中國政治家,曾擔任重慶市委書記。他以其激進的政治主張和爭議性的政策而聞名,這些主張和政策在中國社會引起兩極分化的反應。

早期生活和教育

薄熙於 1949 年出生於北京,父親是薄一波,中共革命領導人。薄熙於 1973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此後,他前往英國留學,在牛津大學攻讀哲學。

政治生涯

薄熙於 1984 年進入政界,擔任遼寧省大連市市長。在他任內,他推動了多項改革,包括建立經濟特區和吸引外國投資。薄熙因其經濟成就而受到讚譽,但他也因其獨斷的領導風格而受到批評。

2007 年,薄熙被任命為重慶市委書記。他在重慶實施了多項有爭議的政策,包括:

腐敗和權力濫用指控

薄熙的重慶實驗引起了廣泛的辯論和爭議。一些人認為他的政策有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而另一些人則譴責他侵犯人權並破壞法治。

2012 年,薄熙因腐敗和權力濫用而被免職。他於 2013 年被判處無期徒刑。

遺產

薄熙的遺產是複雜且有爭議的。他因其經濟成就而受到一些人的讚譽,但他也因其獨裁的領導風格和侵犯人權的指控而受到批評。

支持者 反對者
經濟發展 腐敗
社會秩序 侵犯人權
重慶模式 民主倒退

儘管薄熙已從公職退休,但他仍然是中國政治和社會變革的重要人物。他的政策和主張繼續影響著中國的未來。被判處無期徒刑 | 2013年9月 |

延伸閲讀…

薄熙來

薄熙來的隕落昭示着中國改革派的上升麼? | YaleGlobal Online

結論

薄熙是一個複雜且有爭議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既有功績,也有過失。他的「重慶模式」既受到讚揚,也受到批評。薄熙的案例提醒我們,政治權力和個人品德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保持穩定的重要性。